2010年中国网络团购行业十大关键词盘点

来源:http://www.jxjingxin.com 发布时间:2011-01-11 点击次数:2915

  商业模式简单之极,准入门槛几乎为零,这导致整个网络团购行业的发展极快,快到几乎有些混乱。从最初的“百团大战”到如今的“千团大战”,团购行业也成为了2010年唯一一个能与微博媲美的互联网朝阳产业。

  而在2010年最热的关键词里,“团购”与“涨”这对儿冤家对头双双名列前茅,成为“2010大片”中的最大正反派角色。在网民对于不断上涨的物价感到担心和无奈时,作为抗通货膨胀的生力军,Groupon团购2.0模式于2010年在中国引爆流行,千家团购网站的拔地而起,成为了对抗“涨”的最大正派角色。如同所有正派角色那样,“团购”也有着自己的个性和优缺点。

  为此,正值2010网络团购“元年”落幕之际,国内知名第三方专业电子商务研究机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China e-Business Research Center),根据即将发布的《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联手“中国诚信网络团购联盟”针对2010年网络团购领域热点,梳理出《2010年中国网络团购行业十大关键词榜单》(不分先后),并予以分析点评。

  NO.1:Groupon

  Groupon是毫无争议的排在第一位的关键词。Groupon是整个全球团购冲击波的引爆点,Groupon.com用一个又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据刷新着互联网,也刷新着人类公司历史的记录。这个词是英文单词Group(群组)和Coupon(优惠券)的结合体。

  Groupon.com的创始人是美国西北大学音乐系毕业的Andrew Mason。他在2008年11月刚创建的公司,竟然在2年后拒绝了Google伸出的60亿美元天价收购的橄榄枝,准备完成独立IPO。目前这家热门团购网站正在进行新一轮金额高达9.5亿美元的融资,准备最早于2011年底上市。

  NO.2:团购2.0

  “团购2.0”是国内对团购网站(Groupon克隆网站)的统一称谓。团购2.0明显区别于传统团购1.0的标识是:团购2.0是通过web2.0营销模式网上传播的限时团购,最初大都是每个城市每天一款产品的限时单品团购,后来很多团购网站发展至每日多款,或者一款多日和多款多日。

  在中国,团购2.0的引爆点是美团网的上线。Groupon的快速成功让嗅觉灵敏、善于克隆的王兴捕捉到了千载难逢的复出机会。王兴的前两个对facebook和Twitter的克隆校内网和饭否网分别遭遇了自身难以克服的瓶颈。但是团购2.0的开团即有现金流的简单盈利模式让美团快速成长,另外,俄罗斯投资公司DST于2010年4月对Groupon的13.5亿美元的估值无异于为国内团购2.0打了一针兴奋剂。短短数月,团购2.0网站遍地开花,从最初的“百团大战”,迅速升级为“千团大战”,并发展到今天的“万团大战”的局面。

  NO.3:团购导航

  团购导航网站是为消费者在众多的团购网站和产品中快速定位目标团购产品而设立的网站。“千团大战”的局面下,记忆力再好的人也无法记住几千家团购网站的名字,况且只在几家团购网站团购并不符合女性爱逛街的习惯。团购导航网站页面玲琅满目,令人赏心悦目,而且提供比价,热点,统计,交流,其粘性远高于团购网站。

  据CNZZ统计,团购网站中52%以上的流量都是来自于团购导航网站。目前国内的导航站分独立的团购导航站如著名的“团购导航网”(购团网 www.goutuan.net)和门户的团购大全频道如hao123。无疑在团购发展的初级阶段,团购导航对于团购网站的生存与发展和用户的团购消费前价格对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NO.4:团购认证

  团购行业最具争议性的莫过于团购认证了。由于团购网站进入门槛很低,团购行业鱼龙混杂,要求对团购网站进行监管的呼声很高。10月29日,首批经过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认证的29家团购网站名单正式出炉,该机构称,认证有望给目前处于混乱状态的国内团购网站重新树立信誉,为消费者带来明确的消费指引。

  但名单出炉却引起了业界的极大争议,最大的焦点是此次的认证机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身份问题,到底是官方的还是非官方?其次则是此次通过的企业所交的认证费高达4.5万元到底值不值得。为此,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应广大团购企业和新闻媒体之邀,发布了《五点质疑团购网站“诚信资质认证”?》这一电商快评(下载:http://b2b.toocle.com/zt/2010bgdz/)。我们相信:在2011年团购的认证将更加规范,团购的准入门槛会逐渐抬高,但最好的认证恰恰不是牌匾,而一定是消费者的口碑。

  NO.5:团购融资

  2010是团购元年,在已披露的电子商务投融资案例中,团购有10笔交易,B2C为15笔。最大的一笔投资是拉手网获得的5000万美元的投资。尽管从投资金额看,团购还远不及B2C领域,资本并未大举进入团购领域,但如果从所受的关注程度来看,团购则大大高于B2C。

  团购网站的疯狂生长离不开风投的推动。Groupon拒绝谷歌的60亿美元邀约收购,也使国内团购网站的估值水涨船高,如拉手网近日甚至估值达到了5亿美元。目前国内团购网站的高估值是否有水分还无法定论,但投资者和市场对团购充分乐观和追捧态度可见一斑。

  NO.6:“团奴”

  “团奴”是特指花钱参与了团购却买了不需要的东西,或者团来的东西堆积到过期都用不完,或者团来的服务自己平时根本没有时间去享受的一群团客。团购网站经常会发布低到一二折的产品,令团客们流连忘返,尤其是女性团客很容易冲动消费而成为“团奴”。

  NO.7:“潜规则”

  “未消费不退款”和“虚报订单”是团购领域的两大潜规则。

  “未消费不退款”方面:团宝网率先自曝行业内幕,即在每次团购中,都有近三到五成的团购者由于各种原因在付款后未能及时进行消费。然而,团购2.0这类“先付款,后消费”的模式令未消费者不得退款,而这笔钱也就进入了各团购运营商的口袋中,成为了团购网站的纯利润,也称“沉淀资金”,一些团购网站正是靠这些“未消费、不退款”实现赢利。这也正是很多团购网站敢于“不加价、甚至赔钱发起团购”的原因。

  “虚报订单”,则是指团购网站在后台系统上做些“手脚”,使得订单数据高于实际下单人数,用于提升网站人气的“潜规则”,虚设订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慕名前来,一些团购网站还将虚增订单作为与商家谈判筹码。

  NO.8:团购投诉

  团购投诉直线上升正在成为新的投诉热点。团购投诉主要集中在支付方式和服务与产品的质量上。目前团购网站在支付上大多要求通过支付宝、财付通、网上银行等支付平台即时到帐功能提前付款,而并不是确认收到货物满意后才完成付款。

  因此,退款难成为团购的一大隐患,由于退款难,消费者缺乏对团购质量的控制,导致投诉激增。而一些不法分子会乘虚而入,假借团购和预付款的幌子实施诈骗造成对团购行业和社会的巨大危害。

  而为了解决消费者投诉无门的情况,团购导航网率先成立了团购投诉区帮助消费者维权,并发起了团购导航联盟(www.TGDH.org),用于联合屏蔽不诚信团购网站,深得消费者的欢迎,购团网的“未解决投诉排行榜”可望成为团购网站靠消费者口碑优胜劣汰的风向标,并成为有效的洗牌机制。

  NO.9:诚信团购

  阻碍团购网站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诚信问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消费者因为团购实惠蜂拥而来推动了团购的发展,同样,消费者也会因为团购的不愉快遭遇而远离团购,导致团购行业的危机。因此,为了保护好网络团购这个新兴产业,让广大网络团购企业和创业者有一个和谐健康的市场环境,政府主管部门适时介入、适当监管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团购网站和商家的诚信自律也必不可少。

  呼吁团购网站从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和诚信度入手研究增强用户黏度的对策,促使团购“闪客”变成“回头客”。这是团购网站长远的生存和发展之道。为此,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率先发起成立了“中国诚信网络团购联盟”(联盟网站:http://b2b.toocle.com/zt/tg/),旨在通过“联盟”民间的行业道德与自律力量,呼吁团购网站从商品选择、用户体验、售后服务等各环节的严格评估,给新兴团购市场带来一个健康发展的环境,让消费者能够得到放心的实惠。

  NO.10:团购3.0

  团购的未来不是“团购寡头”时代,也不是“万团混战”的格局。“团购2.0之父”Andrew Mason的美国西北大学校友王启亨提出了团购3.0。团购3.0是面向行业而不是单一团购网站的。团购3.0将聚合消费者需求形成虚拟的“团”,这些在团购3.0平台上形成的像云一般聚拢的带特定需求的“云团”,将会被团购网站使之获得精准的用户,云团可以在团购3.0平台的最合适发生团购的团购网站上完成“云团购”。云团购将最大程度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服务意识。团购3.0旨在构建消费者、商家和团购网站群的团购生态圈,让团购成为一种未来经济模式的常态。

  无疑,团购作为一类“轻型B2C企业”在服务型网购领域更显示出强劲的增长能力,兴起第一年就拿下20亿元的市场份额。2010年9月19日,我国团购行业首个高层峰会——“2010中国网络团购行业高层研讨会暨中国诚信网络团购联盟启动仪式”在杭州举行。会上,主办方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携手参与100余家团购网站联合发起的国内首个行业性、民间性第三方组织——“中国诚信网络团购联盟”,获得了行业内普遍欢迎。

  另据《2010年中国网络团购调查报告》(下载:b2b.toocle.com)这一中国首份网络团购行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初具规模的网络团购企业数量已达1236家。从垂直的行业团购、到地域团购的大量涌现,团购行业虽作为电子商务尤其是网购的衍生,但其魔力不亚于当年WEB2.0与SNS进入中国的盛世壮景。